专偶制下被忽略的需求:谈谈开放式关系
“人们兜兜转转,活了几千年,也没有学会如何去爱。因为,我们已经不可能抛弃自尊心,放下优越感,毫无所求地爱一个人。”
——《午夜巴塞罗那》
或许我们都有过类似的个体生命经验:在爱情和友情的边界犹犹豫豫,或是被无端的占有欲和控制欲所困扰。专偶制是否真的合理?爱情是否是被社会构建的?从一而终的忠诚是否有意义?进入关系后,我是否还能爱上其他人?
不妨来了解一下开放式关系。开放式关系并非对于感情背叛的开脱,而是为了更坦诚地面对对方而做出的尝试与接纳。
01
重新认识开放式关系的「对立」面:「一生一世一双人」
什么是开放式关系
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开放式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处在这种关系中的双方有保持伴侣关系的意愿,但又不受传统的一夫一妻制的限制。这意味着双方同意保持恋爱关系或伴侣关系,同时也接受或者容许第三者的介入。开放式关系的首要特征就是处在这种关系中的双方还和第三者保持短期(如与他人约会)或长期(如开放式婚姻)的恋爱关系或肉体关系。开放式关系不是一种具体的行为,而是一种观念,故其周延和我们所熟知或不熟知的各种人际关系均有重叠,如下图。
被灌输的「the one」概念
每当我们接触开放式关系这个概念,它背后投射的对于传统一夫一妻制(专偶制)的挑战似乎总是令人不适,我们心中似乎要升起一种奇妙的负罪与愧疚感——当我们把脚踏进开放式关系的河流,我们就背叛了誓言与承诺,我们就被打上了“不忠”的烙印,或者,我们(对方)似乎并没有那么爱对方(我们)。我们一直被教育,要找到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一个人。但是事实上一夫一妻制的情感关系与婚姻关系,是有其局限性的。
恩格斯早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就推演了人类进入专偶制这一社会模式的过程,专偶制的本质是一种经济契约,一个家庭单位中的男性在专偶制下分担了女性一部分的生育成本,同时女性与子女也成为了丈夫的财产。资本主义下,一夫一妻的专偶制家庭成为了劳动力再生产的最小单位,即使农业时代的封建大家族已不复存在,但资本主义仍然需要稳定的劳动力输出,于是人们构建了所谓“爱情”的概念使人们认同专偶制这一概念的存在。
中国直至一百多年以前,才出现了一夫一妻制。由此我们至少可以证明,一夫一妻制有其时代杏欲局限性,而中国的摩梭族至今也还保有走婚的婚恋形式。
山盟海誓的背后:错误的认知与被忽略的需求
爱情当然不是被构建的,但是用爱情来形容亲密关系似乎也是不全面的。我们将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对应的情感划分为爱情、友情、亲情,但实际上我们很难为这三个定义找到周延严密准确的答案:互为爱人的情侣一定也是彼此的挚友与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没有血 缘关系的密友或者战友也很有可能成为参照血缘关系构建的亲人体系的一份子,而有着血缘关系的不同个体之间甚至也很有可能不存在除了仇恨以外的能让人类紧密连接的情感。不难发现,亲密关系的边际在大多数时候是模糊的。
理解亲密关系最重要的并非这些被构建的意义或定义,而是亲密关系的本质,即人类对于除自己之外的个体强烈的吸引、共情、理解与在此基础上的爱护。
电影《午夜巴塞罗那》的经典台词无情地揭示了我们似乎已无法完全抛弃奇怪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因为专偶制下我们天生就被剥夺了“人”的概念而被物化、控制。而开放式关系的先驱仍然创造性的发明了“compersion”(同喜)这个词汇,去对抗因为占有欲和控制欲而催生的“嫉妒情绪”。
“同喜”——因为所爱之人获得了更多的爱而由衷地感到喜悦。参照我们会发自内心的祝福父母兄弟找到了真爱,我们也应当为所爱之人获得了更多的爱而感到喜悦,而非所属之物被剥夺的嫉恨。嫉妒来自于安全感的匮乏,因此无论是山盟海誓的誓言,海誓三生三世的传说,都在用具象化的数字填补我们内心安全感的匮乏与空白。
只爱一人的静态与轮回转世无穷无尽的动态之间强烈的对比,昭示着孤独的人类个体对于被理解被关怀的渴望。只是这种强调“一”与“多”的情感表达,常被错误的理解为只能或者应当追求“唯一”的指示,因此当任何可能打破“唯一”的现象出现,我们本能的感到被剥夺被抛弃,却常常忘记感受,我们可以与其他个体分享同一份共情,亦或者与其他个体向同一个个体投射共情。
02
开放式关系——开小差时多走了两步
允许改变的发生
有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5年,中国男性出轨率从11.8%上升到34%,女性出轨率从4.1%上升到13.4%,粗略统计,每100个人中有将近一半的人已经出轨或走在出轨的路上,出轨似乎已经从个体的道德问题演变成了社会集体无意识的行为。这实则揭露了典型婚恋模式的真相:情感的改变是绝对的——杏欲会衰退,爱一个人的同时也会开小差,你的另一半也许不是世界上唯一吸引你的人……
人性的复杂决定了大多数人无法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物持续抱有足够的热情或热忱。在亲密关系这段需要投入极大注意力的关系中,保持情感的专注更需要极大的意志力。除了极少数人为这段关系构建了更宏大的意义并坚守以外,多数人在不再感到快乐、幸福或价值后势必会发生情感的改变。
这时,我们需要允许改变的发生,因为情感的改变往往只伴随着感官的需求的转变,并不当然意味着我们不再愿意与另一半共情,并理解,支持爱护他们。
图源 | 《戏梦巴黎》
直面贪婪和嫉妒
人们进入开放式关系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也许是因为一方无法满足另一方较为丰富的生理需求,也许是某些个体的荷尔蒙或自身经历让其意识到其无法长期专注于同一个人,或者双方都希望获得更大的自由。因此,开放式关系的种类也可能不尽相同。
常见的开放式关系如:
1. 允许伴侣和他人发生性关系,但不允许伴侣和他人展开亲密关系;
2. 允许伴侣和他人发生性关系,也允许伴侣与他人展开亲密关系;
3. 多人之间的亲密关系(适合同/双/泛性恋);
4. 炮友(即 friends with benefits)。
在进入开放式关系时,并非所有的个体都从一开始就如鱼得水,许多人会感受到自己的占有欲、贪欲、嫉妒等负面的情绪。这时,我们应当努力的正视这些使我们不愉快的情绪,并仔细的觉知这些情绪背后驱使我们的原因,以此来发现那些不安全感与无力感的来源。不断地面对,从而在亲密关系中获得进一步关系的发展,这一过程需要足够的勇气来面对自身的缺陷。
《奇葩说》曾经有一期关于是否应该允许伴侣开小差的探讨,傅首尔做了一个比喻:伴侣一起坐车看风景,ta有下车的权利却作出了陪你走下去的决定。或许不恰当,但我认为开放式关系恰恰是我们推开门走下车多游玩的那两步。只是这样的下车永远是暂时的,我们也许总会因为看见不同的风景而各自流连忘返一番,但终究会追上前进的车子。在车里相会的时刻,我们可以享有一刻的温存,也可以共同分享方才各自看风景的喜悦。
03
开始一段开放式关系——是坦诚也是接纳
选择开放式关系
也是选择坦诚相待
我们常常忽略的一点是,情感的多种需求并不是问题,处理情感需求时的隐瞒和欺骗才是症结所在。坦诚是最有效的策略,我们首先可以真诚的告诉对方自己希望能够开展开放式关系的意愿,如果对方并未展露出强烈的抗拒,我们可以引导性的告诉对方某天约会的对象是谁,一起做了什么,对方也许会在这一过程中提出一些需求,比如希望我们不要接触他(她)的同事或者朋友。
开放关系在一开始的阶段也许会像探险一样,在彼此不断地沟通,确认于试探中确认双方都能够接受的边界与尺度,足够真诚的表达永远是重要的。
勇敢自信的接纳
当我们收到另一半想要开展开放式关系的讯息,比起难过、嫉妒与愤怒,我们可能更应该感到庆幸。首先他们能够承认自己的欲望与需求,并且愿意与你开诚布公的解决,这起码传递了他们愿意信任你并且信任你能够理解他们的讯息。因此,即使我们无法理解这样的诉求提出的原因,也首先应当表达收到了他们信任的感谢。
其次,我们当然有理由拒绝伴侣这样的请求,但如果我们因为纯粹的嫉妒与失落拒绝更多的可能性,对亲密关系本身并无助益,也许可以尝试说服自己,伴侣感官或心理需求的转变与我们彼此间的连接五官。同时,一段好的开放式关系应当让亲密关系本身更进一步或者更加紧密,因为我们彼此掌握了更多对方的秘密,仍然可以手挽手说梦话。
权力的博弈仍然存在
任何一段关系中我们都需要时刻留意权力的博弈,在开放式关系中这种博弈尤为重要。开放式关系的开端必须是双方对于彼此意见的毫无保留的尊重以及开诚布公的沟通交流。当你发现你的另一半不再尊重你的意见或者对你有所隐瞒时,请尽早抽身。开放式关系的双方都必须觉得这种关系是真正能够满足自己的,而不仅仅是对方的需要。那些为了留在爱人身边,委屈求全接受对方脚踏两只船的现象并不是开放式关系。
图源 |《喜欢、轻吻、快跑》
与所有的人际关系同本溯源,开放式关系的核心仍然是坦诚与尊重。它并不是对于背叛感情的自我开脱,更不是一方基于自身欲望而对另一方的凝视与剥削。
我们实践开放式关系,是基于我们对于人性的复杂和自我审视的大胆实践,基于我们对于传统专偶制的反思;我们期待从这样的相处模式中更深层次地获得对方的信任,建立更有安全感的连结。
讨论任何一段人际关系,都不能离开“人”本身。或许根本就没有关于亲密关系的范式可言,一切都是为了参与进这段关系的两个主体能够更好地相处和陪伴。对于开放式关系的理解,离不开基于自身经验的思考、观察与实践。
本文观点不代表机构立场
作者:罗汉果
排版:里脊、琳溪
封面图来源:《戏梦巴黎》
北同友善商家限定宣传栏!
⬇️北京的朋友们快来看看COMMUNE最近的优惠活动⬇️
ReadMore